屈公病來襲!爸媽必讀:症狀、預防、兒童警訊一次搞懂

屈公病來襲!爸媽必讀:症狀、預防、兒童警訊一次搞懂

每年夏季一到,除了擔心登革熱,另一種由蚊子傳播的病毒也悄悄威脅著我們的健康—屈公病(Chikungunya)。雖然在台灣尚屬少見,但由於境外移入頻繁,加上氣候變遷導致病媒蚊活動力上升,屈公病的傳播風險逐年提高。特別是對於免疫力較弱的小朋友、老人家,一旦感染可能造成持續性關節疼痛與高燒不退。愛伊特特地整理「屈公病的常見症狀」、「如何預防」、「孩子會有什麼特別反應」以及「發病前的警訊」,讓你能在第一時間提高警覺、即早防範。

 

屈公病是什麼?

屈公病是一種由屈公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,經由蚊子叮咬而傳播,最早在1952年從坦尚尼亞一位發燒病人的血清中分離出來。 屈公病的症狀與登革熱非常類似,但和登革熱與其他蚊子所傳播的傳染病不同的地方是,部分感染屈公病的病人會有持續數週的倦怠感,有些病患的關節會痛到無法行動,並持續數個月,因此「Chikungunya」在非洲的土著語言中,就是指「痛的將身體彎起來」。(文字取自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)

屈公病的發病症狀

感染後 3~7 天出現:

  • 高燒(38.5°C以上,甚至超過40°C)
  • 嚴重關節痛或腫脹(尤其是手腕、腳踝)
  • 頭痛、全身倦怠
  • 出疹(手腳、軀幹可見)
  • 噁心、嘔吐、肌肉痛

關節痛可能持續數週至數月,容易與登革熱混淆,但屈公病較少引起出血症狀或死亡。

屈公病預防方式

  • 積極「防蚊、滅蚊」:清除積水容器
  • 穿淺色長袖衣物、使用防蚊液
  • 若從流行地區返台,出現症狀應主動通報
  • 在家中裝設紗窗、使用蚊帳
  • 教育孩子不要在有積水的地方玩耍
  • 選擇天然植萃型防蚊產品搭配物理防護

屈公病注意事項:

治療方式:

    • 無特效藥,以舒緩症狀、補充水分、休息為主

    • 切忌隨意服用阿斯匹靈類藥物,避免出血風險(尤其與登革熱難區分時)

預防重點:

    • 穿著淺色長袖衣物

    • 使用含DEET防蚊液

    • 清除住家周圍積水容器

    • 旅遊回國若有症狀,主動通報、戴口罩就醫

小朋友需要特別注意的情況:

  • 小孩體溫上升速度較快,可能出現高燒引發抽筋(熱痙攣)

  • 無法清楚表達疼痛,但會表現出不願走路、哭鬧不安、關節腫脹

  • 嬰幼兒可能出現:

    • 嗜睡、食慾不佳

    • 皮膚出疹、抓癢

    • 嘔吐或持續腹瀉

提醒家長:若孩子在夏季戶外活動後出現高燒超過兩天,或有走路一跛一跛的現象,一定要及早就醫排除屈公病或其他蚊媒傳染疾病。

面對蚊媒傳染疾病,最重要的不是恐慌,而是有意識地做好防蚊工作與健康監測。尤其在台灣夏季氣候潮濕、蚊蟲滋生快速的環境下,做好環境清潔與孩子的健康照護,就是預防屈公病的第一道防線。
讓我們一起從生活小細節做起,守護孩子們的健康與快樂成長!

相連文章

臉書留言

一般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